荆楚网健康讲堂:战胜肝炎PG电子官方网站- PG电子试玩- APP下载从我做起

2025-10-26

  PG电子,PG电子官方网站,PG电子试玩,PG电子APP下载

荆楚网健康讲堂:战胜肝炎PG电子官方网站- PG电子试玩- PG电子APP下载从我做起

  荆楚网消息(记者 黄涛通讯员 徐静东)7月28日是第四个“世界肝炎日”,我国确定的宣传主题为:“战胜肝炎,从我做起”,号召大家关注自身健康,通过接种疫苗、早期筛查和规范治疗等措施,战胜病毒性肝炎。

  据省卫计委公布的疫情信息显示,近两年,我省甲乙类传染病中,肝炎发病率始终位居首位。乙肝发病数2012年排名第一,2013年排在结核之后列第二。2013年,我省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

  为普及肝炎防治知识,指导广大群众采取正确预防控制措施,本期荆楚网健康讲堂为大家请到的专家是: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研究所免疫规划部主任张迟博士。

  张: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是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急性传染病。主要有甲肝、乙肝、丙肝、丁肝和戊肝几种类型。其中,甲肝和戊肝主要经消化道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完全一样,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日常的工作、生活接触不会感染健康人;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它不会单独出现,丁肝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只有在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人,即丁肝必须在感染乙肝的基础上才会感染。

  目前,甲肝、乙肝和戊肝已有疫苗可以进行防控,因丁肝的特殊性,接种乙肝疫苗也能有效预防丁肝。

  张:乙型肝炎是对人体健危害最为严重的肝炎。根据目前的研究,感染乙肝病毒后,有20%的感染者会成为长期带毒者或发生慢性肝炎,并可引起肝硬化,在原发性肝癌中有80%的病例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

  人如果感染上乙肝病毒,持续6个月内不能清除病毒,就称为慢性乙肝感染。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发生与感染年龄有关。在1岁以内感染的婴儿中,约90%的感染者可发展为慢性感染;在1~4岁感染的儿童中,20%~50%可发展为慢性感染;而成人感染后发展为慢性感染的比例不足10%。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有15%~25%会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而过早死亡。在世界范围内,约80%的肝细胞癌病例由乙肝病毒感染造成。

  张: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包括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分娩时感染和围产期感染。母婴传播是我国目前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因素,凡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双阳性的母亲,如果不采取干预措施,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被感染,其中一部分可以成为HBsAg慢性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的家庭聚集现象,很大原因是母婴传播造成的。

  胎儿期宫内感染在围产期传播中所占比例不高,在100 名感染的新生儿中,有5 名可能来自胎儿期宫内感染,其他90%均发生于分娩过程中或围产期的母婴接触,而分娩过程中由于新生儿皮肤在产道擦伤后而引起感染的也不占主导地位,真正占主导地位的是在胎盘剥落时,一部分母血通过破裂的母面胎盘血管沿脐带血进入胎儿体内所造成的。围产期传播是十分严重的,因为携带乙肝病毒者常是慢肝、肝硬化、肝癌发病的重要源泉。

  张: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阴性的个体,全程注射3 针乙肝疫苗后,机体可产生高滴度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这种特异性抗体能将侵入机体内的乙肝表面抗原中和掉,从而达到保护机体不受乙肝病毒侵袭。因此,注射乙肝疫苗是对易感人群最好、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张:(1)母婴围产期传播在我国是乙肝病毒(HBV) 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2)感染HBV 后形成慢性携带状态的机率与受感染时的年龄关系密切,1 岁以内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后约有70%~90%发展成HBsAg 慢性携带者,2~3 岁幼儿为40%,7 岁儿童为6%~10%,青少年和成年人感染后成为慢性携带者的仅占5%左右。

  (3)仅对HBsAg 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进行免疫不能预防幼儿时期的水平传播,对所有新生儿普种乙肝疫苗,既可以阻断母婴围产期传播,减少儿童中新传染源的产生,也可以阻断儿童时期的相互传播。

  张:世界卫生组织(WHO) 指出,全球死于乙肝的病例中,有21%是在围产期感染的。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主要传播途径,新生儿感染HBV 后约有90%以上的人将成为HBV 慢性携带者,至成年期最容易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因此乙肝疫苗的第1 剂接种应尽早进行。最好在新生儿出生后24 小时内接种,以使新生儿获得保护。曾有人使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各抽2 所学校调查完成3 针以上免疫的观察对象中,出生后乙肝疫苗不同接种起始时间与乙肝病毒感染的关系。结果表明,出生后24 小时内接种者,HBsAg 阳性率为0.09%,出生后1~12 月接种者为10.87%,出生后>12 月接种者为7.78%,有明显差异。因此新生儿必须在出生24 小时内完成首针接种,否则就很难阻断母婴传播。

  张:对青少年接种乙肝疫苗非常重要,它可以防止乙肝病毒的感染,降低乙肝的发病率。如北京市,对15~24 岁人群实施乙肝疫苗免疫后效果很好。目前在许多欧洲国家已把青少年纳入乙肝疫苗计划。

  张:凡处于乙肝病毒感染高危状态的易感者均应接种乙肝疫苗,主要包括以下人群:

  (1)医务人员:如传染科、口腔科、妇产科、手术室、血液透析室和检验科的医务人员、新就业的医务人员及公共卫生工作者等未接种乙肝疫苗者。

  (3)血液透析患者、前的患者、大量受血者或经常使用直液及血液制品者。

  (5)新人伍的军人、保育人员、运动员、武警部队及其他集体单位中的工作人员。

  (6)免疫障碍或免疫抑制剂接受者、发育障碍收容所中的患者、精神病院患者及工作人员。

  张:正在发病的乙肝患者或隐性感染者、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病毒既往感染者,都没有必要注射乙肝疫苗。也就是说经化验,如果抗-HBs 阳性,表示体内已产生了抵抗该病毒的抗体,无必要再注射乙肝疫苗;如果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存在,表明体内仍有乙肝病毒存在,也不需要注射乙肝疫苗。因为接种乙肝疫苗对这些人无任何保护作用。另外有发热、患有急性或慢性严重疾病者(如心、肾脏病等)、既往在过敏史者、早产儿及严重脏器畸形,严重的皮肤湿疹等患者,也不能注射乙肝疫苗。

  张:有人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时间完成3 针乙肝疫苗后,检测抗-HBs 仍为阴性,即没有产生抗体,通常称为无应答。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也非常复杂,一般认为与孕妇血清病毒含量、宫内感染产生免疫耐受、病毒变异、发生隐匿性感染、遗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以及检测方法不正确等因素有关。

  张:对接种乙肝疫苗后无应答的人,最常用的方法是增加接种疫苗的剂量、更换接种疫苗的种类,绝大多数人都可以产生免疫应答。如采取以上措施后,并采用敏感的检测方法,仍无抗体产生,根据WHO 的意见就无必要在重复接种乙肝疫苗了,因为这些人可能已发生隐匿性感染或产生免疫耐受,或与遗传等因素有关。

  (3)接种时间:新生儿第一针必须在出生后24 小时以内接种,越早越好。如出生后48小时以后注射,预防效果降低。

  张:目前WHO和我国卫生部均不主张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并免疫成功者在进行加强免疫,这是因为:

  (1)乙肝疫苗初免成功后,免疫持久性较好,根据国内观察,接种疫苗后15年保护率仍高达88.6%。

  (2)接种乙肝疫苗免疫成功者在自然接触HBV后,记忆性B淋巴细胞受到HBV攻击后,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特异性抗体。已证明即使在低抗体或无抗体的免疫者中,5年以后体液免疫记忆反应仍然存在。

  (3)有细胞免疫存在,有人观察证实接种乙肝疫苗除有体液免疫回忆反应外,同样存在特异细胞免疫记忆。

  (4)在乙肝疫苗的保护下,无需加强免疫,儿童可以安全度过HBV感染的高风险期(1~3岁),再加上免疫屏障的作用,免疫儿童感染的机会大大减少。但对高危人群(如血透析病人等)应每6~12个月进行抗体检测,当抗-HBs<10mIU/ml,可进行加强接种。

  张:新生儿维生素K 缺乏的发病率为4/万~10/万活产儿,多发生在农村,以颅内出血最常见,约占60%~80%。晚发性维生素缺乏症多于2 周龄~3 月龄新生儿,尤其多见于1 月龄左右的母乳喂养儿。新生儿出生后1 个月正好是接种HepB 第2 剂,若对有维生素K 缺乏症的婴儿接种HepB,常会出现注射部位出血不止,最后可能出现颅内出血,治疗不及时造成婴儿死亡。因此,对有维生素K 缺乏症的婴儿不能接种HepB。

  为了预防新生儿维生素K 缺乏症,从新生儿出生后lh 开始,每次口服维生素K2mg,共10 次,每次间隔10d;或给乳母每次口服维生素K10mg,共10 次,每次间隔10d,也可收到相似的效果。另外,妇女在在妊娠期间及哺乳期间要多食用富含维生素K 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蛋黄等,使胎儿及婴儿从母体及母乳中获得较多的维生素K;同时不要频繁使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能干扰维生素K 在人体内的正常代谢。必要时妊娠34 周后孕母可口服维生素K1,每日20mg,每天1 次,直至分娩。对未曾有维生素K 使(服)用史者,应建议其到医院检测有无维生素K 的缺乏,如有缺乏,及时补充后,再行疫苗接种。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客服热线: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QQ:1234567890

Copyright © 2012-2025 PG电子官方网站- PG电子试玩- PG电子APP下载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